红色经典的长廊里,总有一些稚嫩却挺拔的身影,在岁月中闪耀着不灭的光。王二小牵着牛绳走向埋伏圈时,山风拂过他补丁的衣角;小兵张嘎举着木枪穿梭在芦苇荡,机灵的眼睛里藏着打败敌人的决心。而《小英雄雨来》中那个能在还乡河水里像泥鳅一样灵活穿梭的大男孩,更让我懂得:有些精神,从不会因岁月流逝而褪色,只会在代代相传中愈发滚烫。
雨来的爱国,藏在最朴素的日常里。他听爹讲八路军打鬼子的故事,听老师念“我们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这些话不是飘在风里的声音,是他摸过还乡河岸边被炮火熏黑的石头,见过邻居大伯因掩护伤员而带血的胳膊后,慢慢在心里长出来的根。当敌人把他揪到河边,用糖果和巴掌逼他说出李大叔的下落时,他梗着脖子的那句“打死我也不说”,不是一时的冲动,是那些听过的故事、见过的勇敢,在那一刻替他站了起来。这让我想起在学校的“红色故事分享会”,当同学们讲起这些往事时,台下的我们总会攥紧拳头——原来爱国从不是遥远的口号,它是雨来不肯弯腰的倔强,是我们把“家国”二字轻轻放在心里,再变成作业本上认真的字迹、升旗仪式上挺直的脊梁。
面对刺刀与枪口,雨来的勇敢里藏着孩童的智慧。他知道还乡河的每一道湾、每一片芦苇荡,就像知道自己的手指头一样清楚。所以当敌人架着他往河边走时,他瞅准机会“扑通”跳进水里,像条小泥鳅似的钻到芦苇丛下,连敌人的子弹都追不上他的影子。他懂得用孩子的“天真”做掩护,把鸡毛信藏在枯树枝里,再装作玩耍的样子送到八路军手里。这让我明白,真正的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害怕时依然选择往前走;智慧也不是复杂的计谋,是把自己熟悉的东西变成武器。就像我们面对学习中的难题,面对生活里的小挫折,与其慌慌张张地蛮干,不如学雨来那样,先静下心,看看身边的“还乡河”——或许是一本参考书,或许是老师同学的提醒,总能找到破局的办法。
合上书,还乡河的水声好像还在耳边。雨来的时代,河水映着炮火的光;如今的还乡河,该映着岸边的稻浪和孩子们的笑脸了吧。但那些藏在故事里的精神,从来都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所谓“新华精神”,不就是记得住雨来们用童年守护的“家国”,又能把这份守护变成当下的力量吗?铭记历史,是记得雨来们用童年守护的“家国”二字,记得“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砥砺前行,是像雨来那样把“热爱”变成具体的行动:是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熬红的眼,是戍边战士在雪山站岗的身影,是我们在教室里低头刷题时,心里想着“要为中国的明天添一块砖”的认真。
红色经典就像一束薪火,从王二小的山坡、张嘎的白洋淀,传到雨来的还乡河,如今又递到我们手中。它烧去的是遗忘,留下的是滚烫的初心。当我们在雨来的故事里读懂了“勇敢”与“热爱”,这束薪火,便会在每一代人的手中,继续照亮前路。
新华小记者闫欣怡(1000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