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处,一面红红的队旗迎风飘扬,那是我们新华小记者的队旗。12月10日,这面鲜艳的队旗插在了具有“千窑瓦都”美名的干窑窑墩路旁,欢迎新华小记者一起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跟随着董纪法爷爷的脚步,我们走进了干窑,一阵阵寒风吹来,冻得小脸通红,风把沙子吹得到处都是,工人们的工作环境真艰苦。来到窑炉旁,我仔细地观察着,这还是我第一次见这“家伙”呢!窑炉的模样真像一个大大的脑袋,两个突出的点像两只小巧的眼睛,中间突起的部分像一个圆溜溜的鼻子,炉口活像贪吃的嘴巴。我们小记者拿起大铁铲,将美味的“食物”——木屑,送进它的嘴巴,这种亲身体验的感觉还真是有意思极了。
在会议室里,听董爷爷为我们讲解“千窑瓦都”的由来。我的小脑袋里朦朦胧胧地记住了,瓦是由小瓦和瓦当组成的,瓦当让瓦变得更漂亮,也让瓦更坚固。瓦当是一种艺术,也是传统文化。我们跟随着董爷爷欣赏了许多瓦当作品,如:锦上添花、双龙戏珠、八仙过海、清明等。听完讲解,我迫不及待地体验采访了董爷爷——“屋檐下的艺术指的是什么?”董爷爷微笑着回答道:“屋檐下的艺术指的是瓦当。瓦当就像花边似的,装饰性很强。”我听了,默默地记在心里。
轮到我们小记者一显身手了——手工制作瓦当坯体。我先拿一块坯泥,把泥按在模具中压紧,再把多余的泥去掉,加一点点水润滑,然后把多余的水挤掉,再按紧刮平,把模具扣倒轻敲,瓦当坯就出来了。其间,不时听到其他小记者兴奋地欢呼:“快看,我的中国结瓦当成功了!”“这是我的图腾。”我兴致勃勃地做了两个瓦当坯体,煞是好看。
最后,我们小记者还登上了窑墩,虽然上窑的路很陡峭,但是我们都不退缩,勇敢的登到窑顶。站在窑顶,不禁感叹:这“千窑瓦都”真是名不虚传,这一块块砖石是干窑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的,这一片片精美的瓦当是凝结智慧的结晶。瓦当作为江南水乡一道独特的水墨风景,挡尽千年风雨,低调却美得惊艳。我为美丽嘉善有这样的非遗艺术而自豪!
新华小记者 屠予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