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浪潮席卷教育领域,如何让智能技术真正服务于数学课堂,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宾虹小学数学教研组以“AI赋能教学”为核心,开展了一场兼具深度与创新的教研活动,全体数学教师齐聚一堂,共探智能时代教学新路径。活动由数学教研大组长傅金芳老师主持,为新学期教研工作锚定“科技+素养”双提升目标。
傅金芳老师在开场中明确,新学期教研组将以“AI赋能”为重要抓手,推动教学方式革新。她强调,作为“AI时代原住民”教师,大家需主动拥抱技术,将AI工具转化为备课、授课、辅导的“得力助手”,更要学习特级教师的先进经验——用AI激活数学课堂,让抽象的数字、图形变得可探、可玩,真正实现学生“想学、爱学、高效学”,助力数学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大胆去探索,主动去问AI,带着学生去猜想——这就是我们新学期的教学方向。”傅老师的话为在场教师注入信心。
活动中,全体教师共同观摩了杭州市胜利小学特级教师罗永军的示范课——《猜想:四边形的性质》。罗老师巧妙运用AI技术搭建探究场景,从“观察图形”到“提出猜想”,再到“验证结论”,一步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原本枯燥的性质推导变成了充满趣味的“数学探秘”,为在场教师提供了AI融入课堂的生动范本。
示范课结束后,活动进入“AI随机抽签评课”环节,创新形式让点评更具随机性与互动性。抽到的首位教师陈登表示,罗老师的课着实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一直认为数学课堂应当围绕一个明确的结论展开,引导学生理解背后的逻辑与思想。然而,罗老师在这节课的结尾却打破常规,采用了一种开放式的设计——没有定论,没有终点。这让我深刻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恰恰在于探索本身:我们追求的目标未必总能达成,但在研究的过程中,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思考的路径不断延展,这本身正是数学思维最动人的地方。
随后,潘红英老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补充道:罗永军老师的这堂课,是一节充满“数学味”和“思维力”的示范课。它告诉我们,数学教学的真谛不在于传授多少定理公式,而在于点燃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从一个看似无厘头的问题出发,引领学生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数学思维之旅,真正做到了“于无疑处生疑”,实现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倪建勇老师则聚焦“学生主体地位”分享感悟:罗老师的课给我们展示了如何利用AI工具拓展学习途径,不再只是老师教学生学,而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意识、自主学习意识,为培养自学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汪梅芳老师从“AI与传统教学融合”的角度提出建议:“AI是助力,但不能替代教师的引导。我们要像罗老师一样,用AI搭建‘探究平台’,再通过教师的追问、点拨,让学生的思维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后续教研组可围绕‘AI工具实操’开展专题培训,让每位教师都能‘用得会、用得好’。”
活动最后,宾虹小学分管教学副校长方素仙对学校数学教学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与期望。她强调,教学质量是根本,AI赋能需扎根常规:
1. 备课环节:要结合AI分析学情,精准定位教学重难点,让备课更“对症”;
2. 上课环节:善用AI丰富教学形式,但需把控“技术密度”,避免喧宾夺主;
3. 作业环节:借助AI实现分层作业设计与自动批改,减轻负担的同时,及时反馈学生问题;
4. 教研环节:持续以“AI赋能”为主题开展课例研讨,形成“实践-反思-优化”的良性循环。
“让AI为数学教学‘提质增效’,让学生在智能课堂中爱上数学、学好数学!”方副校长的话为本次教研活动画上圆满句号,也为宾虹小学数学教学的“智能升级”按下“加速键”。未来,宾虹小学将继续探索AI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让科技之光照亮学生的数学成长路!
通讯员:王佳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