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齐鲁大地的嬴牟故地上,有一位身残志坚的追光者,用镜头定格人间大爱,以匠心培育助残星火。他就是莱芜区政协委员、区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吴坤,一位在光影世界与公益天地间书写传奇的新时代奋斗者。
一、以光影为炬,照亮精神家园
作为国内首部剧本杀题材红色穿越剧《冰封的太阳》的总导演,吴坤创新性地将红色叙事与新兴艺术形式结合,带领60余人的创作团队耗时80余天,在莲花山庄、泰顺斋博物馆等地打造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剧中青年穿越者与革命先烈的精神共振,正是他对红色基因传承的深刻诠释。这部作品不仅获得政府部门的专项支持,更通过基层公益展映活动,将正能量传递到社区街巷,让红色信仰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疫情期间,吴坤更是化身文化抗疫先锋,自筹资金创作33部抗疫主题作品。从残疾人抗疫宣传片到青少年成长教育微视频,从志愿者之歌MV到线上朗诵大赛,累计覆盖15.9万人次。《"莱"战疫情》微电影中白衣天使与志愿者的群像,《手机走开》里居家网课的青春剪影,都成为特殊时期温暖人心的文化记忆。
二、以匠心为桥,搭建助残舞台
作为肢体三级残疾人,吴坤深知"授人以渔"的重要性。他创办的"残友之家"已形成涵盖创业服务站、木艺馆、直播基地等实体的助残矩阵。2020年发起的"爱心地摊"公益活动,通过"心理赋能+技能培训+创业扶持"模式,带动200余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增收。"阳光轮椅莱芜行"让残障人士走出家门拥抱自然,"公益语训班"帮助听障儿童重获有声世界。这些项目如同春雨润物,悄然改变着残疾人的命运轨迹。
在文艺助残领域,吴坤更是独具匠心。他主导的"强者之梦"百姓春晚,让残疾人成为舞台主角,默剧《理发》的诙谐、手语朗诵《阳光下的白色花朵》的深情,都在诉说着生命的坚韧。2023年残健融合文艺汇演中,古琴与瑜伽的跨界演绎,展现了残疾人艺术的独特魅力,也让社会看到这个群体的无限潜能。
三、以初心为舵,领航公益长河
近二十载公益路,吴坤的足迹遍布莱芜城乡。从为特殊教育学校捐赠藏书,到组建道路救援队救助千余人次;从带领团队斩获10余项国家专利,到发起社会助残大联盟,他始终秉持"聚天下残友,创幸福之家"的信念。作为政协委员,他积极建言献策,为乡村振兴拍摄《白塔新说》宣传片,为残疾人争取更多社会资源。
这份执着与担当,让他先后荣获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国家科技成果奖银奖等荣誉。但最让他欣慰的,是看到残友们在创业服务站找到人生价值,在影视镜头前绽放自信笑容。正如他所言:"真正的公益不是施舍,而是让每个生命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四、以教育为本,赓续火种践初心
2025年吴坤在省教育厅关工委“五老”张海龙先生和中华志愿者协会少艺委安雅女士的支持协助下,组建济南市新华小记者服务中心,担任中心主任。在济南市全域开展新华小记者项目,为培养新时代“有爱心,会奉献的正能量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火种”而努力。
项目开展初期,吴坤带领团队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特色课程。每周的“红色故事汇”课堂,邀请“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张海龙先生讲述亲身经历的故事,让新华小记者们沉浸式感受先辈们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另外在实地探访小三线营地和纪念馆时,吴坤亲则亲自为小记者们讲解历史背景,引导他们通过拍照、采访等形式记录感悟,并辅导撰写新闻报道。
为了让助残理念和普法融入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吴坤组织小记者走进“残友之家”和社区“居民之家”。在这里,诸名新华小记者们与残疾人和社区老年群体结对交流,通过近距离接触,孩子们深刻体会到残疾人朋友身残志坚的精神,了解老年群体的在学习新知识的盲点,纷纷发挥自身影响力,在校园和社区发起助老、助残公益宣传活动。
同时,吴坤联合各方举办“红色传承·爱心接力”主题的各种演出活动,走街串巷,借助文艺党课的形式,鼓励新华小记者们将经历转化为形体与声音交融的作品,带动更多同龄人投身到红色传承与爱心助残的行动中。在吴坤和各方的持续推动下,新华小记者项目逐渐成为传递爱心与红色精神的坚固桥梁,在青少年的心中播下爱与责任的种子 。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吴坤依然在光影与公益的征途上跋涉。他用镜头记录时代变迁,用爱心编织助残、助老、助学、拥军、校园等公益网络,用坚持诠释生命价值。在嬴牟大地的文脉传承与时代发展中,这位追光者正以独特的方式,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公益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