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儿庄的晨光里、马拉松赛道的汗水间、特殊儿童微笑旁,济南幼高专21岁的大学生志愿者高颖用两年半的时间累计志愿服务1893.48小时。这个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数字,不仅记录了她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更丈量着她对志愿服务的坚守。
1893.48小时:在特殊儿童眼中读懂生命刻度
第一次参与“三下乡”活动时,高颖遇见了唐氏患儿小H。起初,她无法理解小H模糊的语言和异常行为,但通过耐心观察与陪伴,她逐渐读懂了这个孩子渴望被关注、渴望融入世界的眼神。“每一句‘老师’都让我为之动容,在实习期间陪伴特殊儿童的日子里,教他们画画、读书,从最初的陌生到后来他们主动拉着我的手,奶声奶气地说喜欢我,那信任的眼神和纯真的依赖,让我明白这些点滴陪伴对他们意义重大。”如今在福佑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实习期间,她越发觉得那些陪伴的瞬间就是她坚持的动力,让她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她也觉得,服务时长的背后藏着生命的奇迹,每一秒陪伴都在创造生命的可能性。
留守儿童之家:从教学“小白”到心灵破冰者
在悠铠留守儿童之家,高颖实现了双重“从0到1”的突破。作为初出茅庐的“小老师”,她曾为如何将知识趣味化而焦虑,最终摸索出适合小孩子们的教学方法;面对孩子们的沉默与戒备,她通过组织游戏、倾听心事,成为他们信任的“树洞”。“这种突破不仅让我自身得到成长,也让我真切看到这些关爱给留守儿童带来的积极改变。”她的经历同时也表明,关爱留守儿童,需要培育救助保护、情感关怀和教育支持的联动机制。
从志愿者到实习教师:服务时长“炼”出职业硬实力
四次参与“青鸟计划”实习后,高颖发现,志愿服务中沉淀的能力竟成为职业发展的关键助力,真正成为了专业发展的“隐形翅膀”。与不同性格儿童沟通的经验,让她能迅速捕捉需求、建立信任;处理突发状况的应变力,则转化为课堂管理的从容。志愿服务不仅能提升专业技能,更塑造了“服务即学习”的职业价值观。“特殊教育不是弥补缺陷,而是发现另一种感知世界的方式,当我用两年半时间完成1893小时的服务时,终于理解职业教育面向市场、强化实践的真谛。”
专科生的自白:1893小时不是补偿,是信仰的起点
当被问及“专科生的服务时长是否在补偿学历”时,高颖的回答掷地有声:“这是专业信仰的丈量——我在婴幼儿生命最初1000多天里,护航了1000多小时。”她的故事让我们知道,教育背景并非人生上限,持续实践与奉献同样能定义价值。若将1893.48小时赋予量词,她选择“焦耳”,因为“这是生命从脆弱到坚韧所需的能量总和”。
从唐氏患儿的教室到留守儿童的屋檐,济南幼高专学生高颖用1893.48小时编织出一张温暖的教育之网。她的足迹印证着志愿服务的双重力量:既点亮他人,亦成就自我。